Appearance
钛白粉的白度
颜色是由物质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的光波被吸收程度不同而形成的。日光是由许多波长不同的光波组合而成,每一种波长的光具有它特定的一种颜色,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合起来,就成为白色。
Lab 色彩空间与色差
Lab 色彩模型用于描述和测量颜色差异:
- ( L^* ):代表明度,从明亮(( L^* = 100 ))到黑暗(( L^* = 0 ))。
- ( a^* ):表示从绿色(负值)到红色(正值)。
- ( b^* ):表示从蓝色(负值)到黄色(正值)。
总色差 ΔE 的计算公式:
[ \Delta E = \sqrt{\Delta L^2 + \Delta a^2 + \Delta b^2} ]
客户对色差的接受范围通常要求 ( ΔE < 0.5 )。
总色差 (ΔE) | 可见性描述 |
---|---|
0-0.5 | 肉眼难以辨别 |
0.5-1.0 | 专业人士能勉强察觉 |
1.0-1.5 | 中等,常见于高倍率输出 |
≥1.5 | 明显,肉眼可轻松识别 |
可见光与粒径分布
- 可见光波长范围:400-760 nm,部分人可感知 380-780 nm。
颜色和粒径
金红石型钛白粉散射力与粒径间关系图
- 钛白粉粒径对光学性能的影响:
- 理论上,粒径为光波长一半时散射效果最佳。
- 钛白粉理想粒径范围为 0.2-0.35 μm,接近光波长的 1/2(约 0.55 μm)。
- 粒径过小或过大会降低白度:
- 粒径 <0.25 μm:反射蓝光更多,偏蓝相;透明性增强但遮盖力下降。
- 粒径接近 200 nm 时,蓝、绿、红光散射能力接近最大值,白度较高。
- 粒径 <160 nm,蓝光散射显著增强,导致偏蓝相。
- 粒径 >0.25 μm:红绿光散射增强,偏黄相。
- 粒径 <0.25 μm:反射蓝光更多,偏蓝相;透明性增强但遮盖力下降。
粒径的减小,越蓝,透明性增强,遮盖力越来越差
影响钛白粉白度的主要因素
杂质种类和含量
- 微量杂质(如铁、铬、锰、铜、钒等)会显著影响白度。
- 重金属离子可能导致晶格畸变,降低白度。
- 金红石型钛白粉对杂质的敏感性高于锐钛型。
- 如氧化铁含量 >0.003% 时,金红石型钛白粉会出现显色。
- 锐钛型需氧化铁 >0.009% 才会显色。
粒径及分布
- 形状:颗粒应光滑圆润,无棱角,避免降低反射能力。
- 粒径:控制在 0.2-0.4 μm 之间,过小导致透明,过大降低散射能力。
- 粒径分布:均匀且分布范围窄,避免大颗粒影响光学性能。
晶格结构及混晶现象
- 理想晶格能提供最佳光散射能力,结构不完整或混晶会显著降低白度。
论文 : 论文 钛白粉白度影响因素分析